电池中国网  >  专题  >  2016第一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  >  日程安排  >  主题:市场狂潮下的全球动力电池“智能制造”潮流
话题:迎接动力电池制造的“工业4.0”
2016-10-30 10:18:00

1.jpg

图为嘉宾讨论现场


  主持人(刘彦龙):上午的演讲就到这里结束了。下面还有一个小的讨论,参与讨论的有:深圳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于建忠、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璇女士、时代高科设备田汉溶董事长、惠州亿纬锂能的袁中直副总裁、今天国际的游宏杰总工程师。

  我们下面讨论主要就是简单请各位嘉宾大家一起畅谈一下关于动力电池行业怎么样迎接工业4.0这样一个话题,主要讨论的我想有几个问题,一个,上午几位嘉宾都讲到动力电池制造的一些内容,主要几方面,一个就是说,我们智能制造对我们国内电池产业带来哪些方面的改变?另外,迎接工业4.0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国产设备和国外的设备我们差距在哪里?跟大家一起来讲讲,如果存在这些差距的话,我们电池企业和设备企业怎么样去缩小这个差距。最后,要讲讲设备企业和电池企业怎么样能够协同发展。时间有限,分别请不同的嘉宾就有关的议题做一个发言。

  首先有请惠州亿纬锂能袁总给大家讲一下智能制造能给动力电池产业带来哪些方面的改变?

  袁中直:这几年动力电池的市场形成了,以前我们锂离子电池主要做的IT或者3C领域、消费领域,消费领域的电池和动力电池对锂离子电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消费领域的都是单体的或者是少数的几个串并联的,但是动力电池是大规模的成组,可能几千只的算少的,更多的是几万只或者十几万只这样的组合。在这个大规模成组的应用情况下,你对电芯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就会更高一些,所以这个跟以前是不一样的,它的理念不相同。

  就拿我们说2010年—2012年,当时我们参与一些电动车的项目,提出来的是电动车旧式车的电动化,后来出了特斯拉以后才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认识,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围绕着电池来做,怎么样把电池发挥到极致,这是最好的。同样的一个理念,我们现在说的车用动力电池上它的大规模的成组情况下,你的电芯怎么去符合要求,我们认为,就是要用先进的制造方式来去制造,这样的话也许才能达到车用的要求,或者说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第二个问题,不是国产的设备不行,也不是崇洋媚外,我们在这之前做电池也基本上都是用的国产电池,但是我们现在有六条线都是百分之百的买的进口电池,我们是这样一个想法,也很想交流一下。刚才秘书长提到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平时说工业4.0也好,说全自动化、智能化也好,但是我们国家智能制造的水平与日本、与韩国肯定是有差距的,这个我们要承认,但是世界一流的是什么样子呢?我总想去看一看,我看了以后这么震撼,我们也想用一用,这样的心态,如果这样的设备用了以后,它仍然达不到要求我们就是真的不行了,或者说水平不行。现在你买了这样的设备怎么去维护它、怎么去管理它,怎么去把它的效益发挥到最好。我也同意刚才千里马的老总说的,就是管理水平怎么提升,所以说我们第一要买这样高端的设备,然后通过交流的方法或者通过哪种方法在管理水平上也能达到相匹配的地步,可能才能真正的做到智能化和自动化,不然只是买一个自动化的设备或者买一个智能化的,可能效果也是达不到的。

  我还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案例,我不知道说的反不反动。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中国有一个很重要的名片,叫高铁,多少年前我们国家是没有高铁的,或者说我们当时其实也没有研发高铁,后来我们建了高铁的示范线,出了高铁以后,大家都说我们是买的,甚至有的人说是偷的,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高铁是中国的,百分之百是中国的,它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大家可以算一算,我们从看道买,到现在成为自己的名片,用了多长时间,没有用多长时间,我们高铁的这张名片打出来,打的非常漂亮,10年时间都不到,然后你想想,他本来是西门子的技术,或者本来是谁的技术,通过我们看,通过我们买,然后通过仿制学习,现在高铁的国产化程度,据说都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这样的话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片,它是不是给我们带来了效益和带来了好处呢。所以我们讲智能制造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我们以前说去看,其实最早的时候我是2006年到东莞,当时我去看的时候非常震撼,厂房就是十几米高,电池怎么出来的根本看不出来。我当时有一个师弟在,说为了做大动力型的电池,仅仅只是调节颗粒度,他用了三年的时间来研发、来验证,最后投产。在这样一个智能化设备制造的情况下,你想别人用这么严格的验证投入到生产,他的产品说是多少就是多少,这样我们才真正的能够保证最后大规模的用在汽车上,才能够说是多少就用多少,它跟我们平时讲的创新、研发、技术开发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坚持先进的制造方式。因为现在讲研发,某一个指标或者某一个材料炒的比较多,但是制造和研发真的不是一回事。

  主持人(刘彦龙):谢谢袁总的见解,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国外的设备,通过消化吸收,能够跟国内的一些装备企业更好的去合作来提升我们国内的装备水平。因为今天国际刚刚切入到锂电这个产业智能制造方面,他们原来参与其它一些领域,所以我们想听听游总给大家看看,从锂电池行业、智能制造和其他行业的智能制造相比有什么特点?

  游宏杰:今天国际是2000年成立的,从2000年到2001年、2002年,今天国际只做一个行业,就是烟草行业,在国内整个做物流自动化行业里面今天国际是比较特殊的公司,因为这十几年里面我们所知道我们的同行每一家都想进入到烟草物流这个领域,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市场竞争,目前来讲大概只有两家公司在这个行业属于半垄断的局面,为什么这样子?十几年下来,烟草行业他们的眼界比较高,他们有机会到全世界去看所有的设备,所以这十几年的竞争里面,如果你的设备不够精良、不够好,你是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里面竞争的。我们公司,应该讲在前12年很专心、专注的在这个行业里面去耕耘,,因为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所有的系统做的都是比较大的系统,因为我们做的项目单物流系统就超过2.5个亿,所以说今天国际在整个国内的物流自动化里面,作为这种所谓的高精尖大项目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在2004年,我们有机会第一次进入到新的行业,当然也坦白讲,今天国际为什么会跨出烟草行业,最主要是为了上市,公司今年8月18日在创业板上市,我们当时想2011年上市的,但因为只有单一客户,所以上不了市。所以从2012年以后,2013年开始跨入其他的行业,在跨入其他行业过程当中,很幸运,在2014年的时候,就是在深圳,国内的锂电行业从半自动要跨入到全自动物流项目的时候,我们公司是唯一与其他国外公司竞争的国内公司,最后这2个多亿的自动化项目我们成功拿下,今天国际打败国际公司成立了这个项目。从这个过程我们就发现,的确锂电池行业有很大的特殊性,我们公司虽然服务于烟草行业,但是因为全公司的技术骨干基本上在这个行业都有二三十年以上的经验,所以说我们当时在承接这个项目的时候,应该据我所了解在国内锂电行业中,是第一套无人化、全自动的系统,这个我认为是说,国内应该有能力去承接更先进的系统。我们从2004年到现在2016年,大概承接了14个自动化的项目,在国内我们说的前几名的这种锂电生产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这一点也是我们觉得说比较骄傲的。

  我觉得,做一个行业要专心、专注是最重要的,我有一个提议,因为我今天参加这个会,看到很多我们的同行他们开始在跨领域、跨界的去做属于我们的物流领域,但是坦白讲,这个风险是蛮大的,因为我们在从事这个锂电行业的物流自动化过程当中,我们已经经历过我们的客户舍弃其他跟我们竞争的对手,这个看的非常多。所以说做这个行业还是要做一行精一行,这个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我的体会是,虽然我们的专业是物流自动化,但是我们想把把我们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引进到锂电这个行业中,期间我们看到很多做锂电制造设备的同行,想要跨入到我们物流这一行,不过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失败的案例了。所以说我还是建议大家,锂电制造设备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最好大家还是专心在自己专注的领域里面去发展,这样对整个产业链也是比较健康合理的发展。

  主持人(刘彦龙):谢谢,我们就是希望我们专注。下一个,我们谈迎接工业4.0,国产动力电池产业还希望要做哪方面的一些准备?我想这个问题请陈总谈一谈。

  陈璇:今天我觉得非常荣幸的听到很多设备厂商和同行的一些做法,有我们国际领先的像三星的介绍,我在这两年选择新厂设备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体会,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整个过程当中,刚才我们千里马的谢总说的有一些东西我是非常认同的,比如说LG会来选择千里马,在我们跟很多的日韩厂家沟通的过程中,我觉得他们对电池并不理解,我就很好奇说,他们那么大量的电池设备是怎么卖出去的,后来经过比较深入的交流以后发现,韩国的这两家大公司,实际上加上SK三家了,三星、LG、SK,他们对整个产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这点跟我们目前不太一样,不见得说我们没有好的设备,而是说,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要上这么大的一个系统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的是更加成熟的有已经验证过的这些案例的供应商,而对于三星LG这种,他有足够的了解,他能够指导设备厂家怎么做,或者说能非常清晰判断你的能力,你每一块细节的,他是可以尝试更多的可能性的,我觉得这是两个阶段的事。我们现在如果自以为是,觉得我们现在也可以去干这个事,我觉得自视过高了。但是假如说哪一天我们也能够到那个程度的时候,能够把设备的理解和对他的监控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实也应该像我们国内的老大哥ATL那样去培育更多的国内厂家,因为花这么多的钱去买进口设备绝对不是我们愿意的,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去扶持和组织那么多的设备厂商来形成我们的系统。我希望国内具有“领头羊”的这些大的企业,他们可能目前更能牵起这个头来扶持国内的整个全产业链的发展,如果能够有精力和能力做这个事情,我觉得绝对应该去做,而且做了对自己、对于整个供应商体系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我觉得我们实事求是来讲,一方面是袁总刚才讲的,我们想去学一学人家先进的东西或者说一些先进的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做或者为什么会那样做,我们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我先拿过来,先搞明白,搞明白了以后就不会有太多盲目的崇拜或者无谓的担心。我觉得至少目前我们算国内第二波上自动线的,第一波确实有很多的教训、很多的损失,这个对我们中国的投资界来讲不是一个坏事,有些投资可能到最后是失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可能是任何一个行业在洗牌发展过程当中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不过是最终各自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找到自己能够在这种压迫中生存和进步的路径,没有绝对的错或者好、或者坏,也是希望在国内能够把这个产业链的整个基础做起来。其实说实在的,我们目前也有培育国内的一些设备厂家,之前我们在使用他们的设备的时候,觉得他们从能力到意愿到整个团队的基础,都是有这个可能性的,我们也会跟他们一块来推动各方面知识和经验的融合,我觉得目前如果我们大范围的去做这个事情还不太具备条件。

  在这点上我还是认为,我们不会去崇拜日本,也不会去崇拜韩国,也不会去崇拜现在比我们强的一些竞争对手,我们需要去了解自己现在该干什么、将来该干什么,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搞清楚这个也就不会错。

  主持人(刘彦龙):这就需要我们国内的设备企业和电池企业大家要更好的合作、交流。尽管国内设备跟国外设备存在不小的一些差距,但是我们国内的企业也做了很多完整的系统的解决方案,像我们赢合科技,最近几年也是给国内很多企业提供了相关的一些成套的设备,所以我们想请于总根据大家说的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样才能够缩小这个差距,就是说动力电池企业和设备企业应该怎么做?

  于建忠:刚刚陈总、袁总他们都谈了对电池设备的一些期望。其实我在做这几年的感触还是蛮深的,也是很感谢国内的这些电池厂家对我们的支持,一直没有放弃,我们中间也走了不少的弯路,是因为在做一些工艺验证的时候,在配合上面有一些损失,但是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我们在工艺验证包括整个服务上面我们是做了比较足的准备的,我们是真心希望在国产设备的发展中,我们所有的进步、所有的创新都是因为我们客户的一些需求和我们的一些想法来实现的。但因在实际中,我们在谈方案、包括谈工艺细节的时候,其实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客户说我们在一段生产线或者一条线上能做到多少,包括一些硬性的指标,其实对我们来讲是成长,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我们还是要分开的,就是现在我们不管做何种工艺,叠片的也好、铝壳的也好、卷绕的也好,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工艺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韩的甚至国内很多企业的经验,但实际上本身工艺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来解决,是任何人其实都帮不上忙的。所以说在你的一些想法的验证上面我们可以来做很多很多的服务,但是整个进步发展的工艺问题是需要靠我们的行业里面,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客户本身的一些研发跟努力的。

  我想讲的就是说,动力电池的设备厂商是愿意,而且也是很认真的来配合咱们整个行业的发展,再次感谢动力电池厂家对我们的支持。谢谢!    

  主持人(刘彦龙):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请田总讲讲,看看设备企业和电池企业我们怎么样能够协同发展?

  田汉溶:我坚信,从今天开始我们往后推10年,我们这里一定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优秀企业,一定会产生,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这句话也不是说凭空讲的,因为我们也很幸运,我们过去从事的行业主要是自动化装备行业,我也有幸参与见证了我们整个中国汽车最近30年的发展,所以有我强烈的这种感受,不管是我们在座的,我们历史上还是我们很多的这些上市公司都有很多很多的机会能够成为世界性优秀的公司,这是历史的问题。但是要我们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得一步一步走,这里面比如说谈装备,我们怎么样融合。在装备领域,因为我过去是电子部,到深圳我们组建了第一家清洗设备的黄埔军校,因此见证了我们国家从上汽开始第一辆桑塔纳到1万辆、到3万辆、到5万辆、到30万辆整个历程。

  进入到锂电行业里面来实际上是我自己想进来,我也很感谢,在我们这个领域里面真正意识到真空干燥装备,受产品质量一致性的影响。我刚才在听大家讲演里面,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可能大家都想我要60度、我要80度,我们要把一壶水烧开,一定要100度,我们如果80度其实还需要再努力,这里面在于什么呢?不单是我们优秀的主机装备,不管进口的也好、国产的也好,我们要注重工艺装备,在工艺装备领域里面这个就是我们最后的那个。刚才讲到的我们怎么样和动力电池厂来合作,在这个领域里我们有一些感想,我们现在跟电芯厂的合作、跟材料厂的合作、跟超级电容厂的合作,都是因为深度的合作才会有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才可以把我们的服务对象服务好。这里面刚才讲的MES,我们过去对这个不懂,在2008年,要求我们在线的所有数据要传到圣地亚哥去,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习,现在大规模的电池要投产,我们通过比亚迪也学习到整线的控制,这都是在不断推动的过程之中形成的,如果说我们只注重找一个人过来谈谈价钱的话,很可能最低价中标,最低价中标的结果就是“双输”,大家都得不到好处。

  在我们的经历里面,像现在我昨天讲到的,像贝特瑞,贝特瑞跟我们之间的合作,现在很开放,我来之前说要讲正极材料NCA,他一直在保密程度下进行,他基本上在国外,没有在国内销售,这是我们从2014年开始,我们过去对这块东西也不是太了解,不断的摸索,这样我们在NCA正极材料方面也为他们作出了努力,过去他们都是在200—300之间,现在都是在50以下,这都是非常好的一个成果。再比如说像年初的时候行业里面的一些负责人谈到的,我说隔膜这块也是要考虑水分含量的,现在像几个大的隔膜厂都是在做实验。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不管是从隔膜也好、材料也好、电芯也好,我觉得我们有可能去突破。最近在2017年的专项中提到300Wh这个概念,我说这个概念现在从单一的领域来说已经接近了,四年以后,我们这个产业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是大家一起,我相信我们在座的企业家大家一起努力,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不管是说做材料的、做装备的,还是做整机的,还是做整车的,我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有优秀的企业产生。

  主持人(刘彦龙):谢谢!我想要推进中国电池行业自动化或者智能化制造,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需要电池企业、设备企业协同发展,今后在这方面协会也会继续搭建平台,和企业共同来推进我们国内的电池制造的水平。

  今天上午智能制造的环节到这里全部结束。感谢各位嘉宾!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