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  产业链  >  上游市场  >  负极材料
动力电池需求急速增长 负极材料如何独善其身?
2016-06-27 09:54:37
关键词: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需求

12.jpg

  锂离子电池的四大重要组成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而在这四大材料中,负极材料的价格相对稳定,技术路线以石墨类为主。从目前来看,负极材料的技术成熟、资本注入少,相比其他材料的“风起云涌”,负极材料生活“平静”,看起来相当的幸福。

  现如今,动力电池市场需求急速增长,带动着上游各个材料领域快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动力电池上游材料领域正在卯足了劲改变自我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当下,负极材料又怎能独善其身?

  人造为主天然为辅

  实际上,负极材料也在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乔永民告诉记者,“目前,负极材料主要朝着两个方向在发生改变,一是负极材料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在高倍率、高容量、低温高温等方面,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实力;二是规模化生产成为负极企业参与竞争的优势所在,扩大生产规模成为众多企业的布局要点”。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负极材料主要以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为主,两者性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天然石墨克容量较高、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但吸液及循环性能较差;人造石墨工艺复杂、价格贵,但循环及安全性能较好。

  湖南星城石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皮涛表示,“二种石墨优劣势互补,但是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人造石墨。我们公司目前的产品构成中,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占比为1:2,未来公司会再加码人造石墨这块。同时,做好硅碳等新型负极材料的技术储备”。

  从生产企业情况来看,上海杉杉、深圳斯诺、星城石墨、江西紫宸、等一批在负极材料领域领先的企业,受益于动力电池的大幅增长,自去年以来业绩都有显著提升。今年第一季度,江西紫宸在人造石墨方面出货量位居第一位。

  受益于动力电池的需求激增,石墨出货量也大大提高,且人造石墨的出货量远高于天然石墨。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天然石墨产量4770吨,同比增长16.3%;人造石墨出货15160吨,同比增长110.5%。以人造石墨主打产品的企业业绩,均得到迅速提升。

  据行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不及预期,下半年动力电池行业将出现回暖,届时负极材料的需求量必将大增。届时,负极材料的行业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负极材料的竞争重点又该如何转向呢?

  求新求大乃大势所趋

  从全球来看,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生产商来自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优势是石墨资源丰富,而日本的优势是技术先进。负极材料产品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格局,负极材料市场集中度高,决定了行业格局的相对稳定。

  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负极材料在全球的占比将超越日本达到60%。

  从供给情况来看,目前国内负极材料产能增长较快,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目前为止,上海杉杉负极材料年出货量已接近一万吨。”乔永民透露,由于新能源汽车政策被频繁的调整,整个行业大喊“吃不消”,导致负极材料的风险变大,不少负极材料企业开始担忧下游客户的回款问题。

  2016年1-4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不及预期,究其原因:1、新能源汽车销售原本就具有前低后高的特点;2、国补政策的调整以及地补政策出台较晚;3、清查“骗补”事件的发酵;4、推广目录的推倒重来。

  在政策、资本、新进入者的推动下,市场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而不断提升的电池性能要求倒逼负极材料技术改进,未来决胜的武器不仅是性价比的提升,还体现在新型负极材料的发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未来,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升现有负极材料的技术的提升;二是开发出新型的负极材料已满足市场需求”。

  皮涛也同意上述观点,他表示,“负极材料企业除了做好各个方面的技术储备、具备适应市场变化的技术实力之外,还要抓住主流市场,同时尽早生产出适用于市场的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总的来说,企业要看到行业未来的趋势,把握市场先机,对市场投其所好”。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负极材料高度集中化,石墨类负极材料的价格在近几年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预计未来几年负极材料的价格会逐渐趋于稳定。价格难以上涨主要基于传统材料的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传统的储能领域对负极材料的需求也已经饱和状态,而布局动力电池市场则成为目前负极材料企业的“必争之地”。

  不过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发展,未来每吨负极材料的利润会有所下降,“利润下降,企业必须要形成规模效应,否则难以生存下去。我们凭借着多年的技术沉淀和市场开发,在电子消费类、电动汽车、储能电池已经形成多点布局,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开发新型负极材料。”乔永民说道。

  而据皮涛透露,相比去年星城石墨的业绩是增长的,自2016年年初至今出货量达到了4千吨,预计今年的出货量达到一万吨,动力负极材料业务占比60%以上。而去年8月份公司竣工的二期工程项目,已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分步调试,逐步达产,预计总产能可达12000顿/年。


作者: 罗青      稿件来源: 动力电池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