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  热点观察  >  第5期
碳配额管理影响三:推动企业“多面手”谋发展
2016-09-02 13:50:00
关键词:碳配额新能源汽车发展

3.jpg

  8月11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挑动了中国汽车界的敏感神经,详读内容发现,意见稿针对管理对象、配额计算细则等尚未有明确规定。但国家将下大力气监督和管理新能源汽车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

  何为碳配额,它最早出现在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及随后通过的《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京都议定书》中,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是指汽车企业生产(不含出口)和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于燃油汽车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来说,如何在更加严格的政策管理和支持下,选择合作伙伴、开拓发展之路,仍旧是需要继续讨论的话题。

  新能源汽车涉及的面非常广,可以从生产、运营等多角度考虑发展。

  1.动力电池:新能源就离不开电池,但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电池技术仍然处在低迷发展状态,《办法》的出台,可以说是“半强迫性”地,要求新能源企业在技术实力上有所突破。

  2.材料:碳纤维材料运用在汽车领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放在国内汽车大市场下,发展空间巨大。因为,碳纤维相对传统车身而言,可以做到模块化、集成化,大幅减少零部件种类,较少工装投入,缩短生产周期,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省油耗。如果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与创新和发展势头强劲的材料公司,在碳配额的背景下,必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收益。

  3.运营:新能源汽车虽然一直被视为是对抗雾霾,减少碳排放,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路径之一。但目前受制于充电桩数量不足、电池质量不高等种种不利因素,接受程度普遍较低。据数据显示,中国在今年上半年生产了17.7万辆新能源汽车,比去年同期增长125%,但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不到1.4%。基于此,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推广,不论是内部消化、内外结合亦或是依托外部,都需要依托创新开发能力、综合服务实力较强的内部运营部门或者运营公司。

  《办法》的出台,是继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管理后,又一个加速提高新能源汽车产量的理由,是国家在规划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用“补贴(逐步降低) +碳配额+其他(油耗、准入等)”的组合拳模式推动行业长期发展,这有助于扩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空间。用“半强迫”的方式,使企业优胜劣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强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淘汰“滥竽充数者”,实现良性循环,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科学、稳健的向前发展。


稿件来源: 汽车纵横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