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  产业链  >  商业应用  >  新能源汽车
专家:骗国家补贴“骗”不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16-09-09 09:25:03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骗补汽车企业

1.jpg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近期联合下发文件,对2015年新能源汽车尤其新能源客车骗补情况的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始于2010年,补贴的效果,仅就数量而言确实是立竿见影。2009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还不足500辆,而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就已达到20.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22.8%。短短几年,中国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但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也一直存在,在这一行业当中甚至都算不上一个秘密。因为巨额的财政补贴,使得很多企业生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激励之下,补贴的效用也悄然发生转变。原本指望激励厂家提高新能源技术的中央财政补贴,却成为生产企业绞尽脑汁去争取的“变象的福利”。

  今年年初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也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中发现,新能源车骗补的主要形式有:车辆没生产或没出厂,却违规提前办理机动车牌照;销售的车辆没安装电池或电池安装不足、容量不够、产品关键指标与《公告》不符;车辆符合出厂标准,但出售对象是关联企业而不是终端用户且车辆闲置、提前谋取补助企业;车辆交付给终端用户,但实际没有运行使用的。

  针对以上问题,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处罚文件中明确了处罚措施,取消问题车辆下一年度中央财政补贴、追回或部分追回已经预拨的补贴资金等。对恶意骗补,情节特别严重的企业,2015年生产销售的全部车辆不予补助,收回已预拨的2015年全部补贴资金,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文件还明确规定了时间节点,要求地方牵头部门结合专员办专项检查情况,在9月25日之前上报清算申请报告,并对申报资料严格审核把关,确保上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处罚措施的出台能否彻底堵住新能源车骗补乱象?

  对此,车质网内容与传播副总裁张炤虎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张炤虎: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最近国家各个部委也加大了处罚力度,这些都反映出了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的一些乱象。在下一个财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把之前的旧账清理掉,如果旧账清理不掉,会对下一步的支持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把前面亡羊补牢的工作做完。

  这一系列严厉的处罚措施都反映出现在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新的处罚决定可以起到一定的治标作用,但是如何让新鲜的机体恢复活力?如何让新能源汽车能够顺水顺风的继续发展下去?依靠这种处罚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目前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要治本我们就必须找到它的源头和根源,为什么这些骗补的情况会出现?骗补大概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一些新兴的企业其实不具备这种资质,但是它们想拉投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经济,为了让这些小企业能够起死回生,再给它们挂上一个新能源车的幌子去做。从经销商到零部件厂商再到生产厂商及物流,这些企业都一起在骗补,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也是骗补问题总是解决不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新能源汽车的首要目的是节能和环保,第二目的才是转变产业结构,提升供给侧改革的力度,然后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渠道,我们决不能把赚钱当成主要目的。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很多补贴政策实际上都在往回缩,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们必须要认清楚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们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还是太少。在电池、电控单元上我们还有很多短板,如果我们不把这些技术短板补齐,我们就没法前进。

  第三个最关键的点就是我们现在要重新梳理,要大浪淘沙,要提高准入门槛,包括补贴的门槛。对骗补的企业要加大惩处力度,让这个市场能够规范化,让有限的几个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发展路径。


稿件来源: 央广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