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将有章可循
发布时间:2017-07-24 09:33:00
关键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池回收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将有章可循.jpg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中的一席话,用在当下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恰逢其时。

  日前,《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以下简称“《拆解规范》”)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以下简称“《余能检测》”)国家标准宣贯会举行。据悉,《拆解规范》及《余能检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等部门单位共同起草,是首个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拆解规范》已于5月17日公示发布,并确定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余能检测》已经通过报批,有望于2018年正式颁布实施。

  全球性示范意义凸显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也变得日益迫切。行业人士预计,自今年起,我国会迎来首批动力电池退役潮,2020年商用车和乘用车动力锂电池报废量分别将达到27GWh和4.2GWh。以上两项标准尚未制定完成前,国家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并没有十分严格的政策规范。

  中汽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张铜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我国希望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但之前一直没有相应的标准来指导行业如何更安全、更合理地回收利用动力电池。而在发达国家及地区,这项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没有非常规范的做法。《拆解规范》和《余能检测》的推出,填补了这一空白。”

  湖南邦普报废汽车循环有限公司公司(以下简称“邦普”)总经理余海军告诉记者:“《拆解规范》和《余能检测》与其他正在制定中的几项国标一样,是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体系的一部分。标准立项和制定的目的在于为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作业和经营管理提供安全、环保、规范、高效的指导规范,为我国从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生产的主要产废责任单位提供评估认证标准和筛选依据,同时为各级政府进行监管提供基本的参考准则。以上两项国标发布意味着,中国是首个发布动力电池安全拆解和余能检测标准的国家,具有全球示范意义。”

  拆解、检测流程得以明确

  宁德时代是国内生产动力电池的代表企业,其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动力锂电池型号众多、电池包结构不统一,组装工艺和技术也有区别,这决定了没有一套拆解流水线可以适合所有的动力电池。此外,拆包过程对生产线的整体技术要求非常高,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在操作工序上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专业性不强、安全性差、拆解不规范等问题突出。以上两项标准的出台将给目前尚缺乏规范的行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改进。”

  作为国内典型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邦普目前的重点工作集中在回收工艺技术及过程控制装备的全系统试验和研发。“在很多人看来,动力电池回收和‘小电池’(如手机电池)回收一样,可完全复制工艺技术路线,但事实并非如此。因其在封装结构和材料体系方面存在差异以及车辆PACK正向开发对逆向回收的影响因素较大,传统意义上用螺丝刀和扳手就可以解决回收拆解的暴力思路用在动力电池回收上就会遭遇巨大的安全和环保风险,可能导致起火、危险物泄露,甚至爆炸。”余海军告诉记者,“这不是耸人听闻,要科学地看待动力电池这一横跨物理、化学和机械冶金等众多学科领域的能量体。”

  张铜柱也表示:“由于回收后的动力电池还有一定能量,如果不合理地拆解,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此外,如果要对其进行梯次利用的话,拆解后还不能对电池的单体、模组造成损害,因此《拆解规范》的具体内容就是围绕上述问题而展开;而《余能检测》则主要涉及如何检测动力电池剩余容量,我们通过提供检测方法,决定电池是否还有剩余利用价值,再通过市场行为对其剩余价值进行界定和估算。”

  据悉,《拆解规范》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安全性、作业程序、存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行业性的发展难题,规范我国车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及拆解、专业性技术及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余能检测》则规范了动力电池外观检查、极性检测、电压判别、充放电电流判别、余能测试等检测流程,为车用动力电池的余能检测提供评价依据,有助于提高废旧动力蓄电池余能检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亟待实施全行业联动

  记者曾在半年前深入调查动力电池回收工作,了解到我国锂电池回收目前呈现“散、乱、差”的特点,市场上动力锂电池的回收主体主要是小作坊和专业回收公司,尚未形成以动力锂电池生产企业或电动汽车企业为主体的回收体系,而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电池回收企业也正处在探索阶段。

  余海军向记者介绍称,从事动力电池回收工作,首先需要对动力电池有足够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从车辆到电池、从物理到电化学、从冶金到材料,以不同角度和深度去研究它,要更多去认知其中关于安全方面的风险和隐患,这是保障动力电池回收的基础与灵魂。“我们作为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只有先做到无害化、再实现资源化、在追求高质化的同时还能做到品牌化和国际化,才是颠覆回收行业‘收破烂’历史定位的惟一出路,也是真正履行国家要求和行业规范的正确技术路线。”他说。

  记者了解到,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在2015年之前受到的关注度较小,而现在却被置于聚光灯下。张铜柱表示,尽管以上两项标准属于推荐性规范,但它们发布后,行业肯定会优先参照标准要求去开展拆解和检测工作。

  宁德时代负责人最后向记者表示:“由于产业链涉及消费者、汽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梯级利用企业,因此创造一个共生共赢的产业链生态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现,不同汽车厂家的动力电池结构差异较大,材料体系和应用载体也不同,其生命周期截止模式也不一样,加之钴、镍、锂战略资源的国际化杠杆作用,如何建立一个可满足多方利益群体需求、安全、环保、低成本的回收体系,是汽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回收企业及政府都亟需考虑的问题。”

稿件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