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的2016
发布时间:2016-12-30 02:58:00

  6-2.jpg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在2016年持续一整年的产业整顿和市场波动后,动力电池产业走势逐渐趋向明朗。 现今动力电池行业经历了高端动力电池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过程,在补贴发放、三元解禁、第四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公布等政策的利好正在给疲态尽显的行业注入新活力。业内人士表示,即将到来的2017年,行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补贴退坡带来的降成本压力、产业整合淘汰赛升级、新材料产业化应用、原材料价格波动、智能制造升级将成为2017年行业的5大主流趋势。

  回顾2016

  高端动力电池紧缺

  近年来,随着国产动力电池产能的增加,动力电池产量的不断提升,中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一方面,目前国产动力电池性能稳步提升,得到了国内电池企业广泛认可,国产动力电池正在逐步替代进口动力电池;另一方面,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日渐呈现出低端和中高端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低端动力电池产品过剩,企业间无序竞争严重。而在高端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大多数自主品牌企业在与国外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部分动力电池企业高端动力电池仍严重依赖进口。

  原材料价格上涨

  动力电池看上去很火,火的其实是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碳酸锂从三四个月以前的4万元一吨,到现在的16万,涨了4倍。六氟磷酸锂最低的时候是10万元一吨,现在是26万元,短短几个月里面如此高的价格上涨,最终会导致整个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材料成本上升20%。”深圳卓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邓纶浩年初时曾表示。同时,上游供应商的帐期大幅缩短,部分材料已是现款现货,但下游整车厂不仅要求电池厂降低成本,在付款周期上,虽然电池紧缺,但账期基本上依然是3个月左右,有的甚至拖延至4-6个月。

  动力电池2015补贴发放

  12月份中旬,苦等一年的新能源客车行业终于迎来了欢欣鼓舞的消息:2015年国补发放啦!

  中通客发布了公告,收到聊城市财政局转支付的2015年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累计补贴款20.36亿元。

  国内另一家大型新能源客车厂的相关负责人也透露,已经收到补贴发放的确切消息,预计这两天将会到帐。

  也有人士表示,现在国补已经发放到各地方政府,具体发放时期还要看各地方政府的资金调配情况,“不过都坚持了一年,也不多这几天。”

  这恐怕是这一年来新能源客车厂听到的最好消息。这对于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同样是个好消息,这表示可以结算剩余货款了。

  三元电池解禁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宣贯会,会议指出,自2017年1月1日起,电动客车安全国家标准出台前,新能源客车暂按《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执行。自2017年1月1日起,新申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的车型,应同时提交第三方检测报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内车型,应于2017年7月1日前补交第三方检测报告。2017年1月1日起,新申请《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使用三元电池的客车,应同时补交第三方检测报告。

  在《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中,对可充电储能系统有“蓄电池单元热失控试验”和“可充电储能系统热失控扩展试验”等测试要求。此次宣贯会指出,新申请《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使用三元电池的客车,应同时补交第三方检测报告,业内人士认为该条款表明,在通过热失控试验和热失控扩展试验测试的前提下,三元锂电池客车可申请推荐目录,这标志着三元电池在客车上的应用自2017年1月1日起解禁。

  今年1月底,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明确表示,出于对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考虑,目前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关于三元锂电池能否在客车上使用引发业内诸多争议,而今临近年尾,终于有了结论。

  据了解,使用三元电池的客车要申请进入推荐目录是有前提的,即补交第三方检测报告,其中检测要求来源于《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对可充电储能系统“蓄电池单元热失控试验”和“可充电储能系统热失控扩展试验”等测试要求。

  从字面来看,按照发布的技术条件,在通过热失控试验和热失控扩展试验测试的前提下,三元电池在电动客车上的应用将解禁。但是,科技部863计划电动车动力电池重大专项检测中心主任王子冬提醒道:“大家的理解有问题。”

  “没有解禁,而是换了更高的要求来限制。”王子冬强调,业界更应该关注的是《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的发布,该新规对可充电储能系统有“蓄电池单元热失控试验”和“可充电储能系统热失控扩展试验”等测试的要求,这些是在今年1-4月对电动客车安全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的新标准,也将全面提升三元锂电池客车的技术准入门槛。

   第四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公布

  2016年12月2日,工信部发布第四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由于受骗补核查的影响,从2016年4月起,第四批目录迟迟未公布,如今新一批目录的公布,让行业大呼:终于等到这一天。

  据统计,第四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共涉及678款车型,其中新能源客车371款(纯电动客车293款,混合动力客车78款),新能源乘用车62款(混合动力乘用车14款,纯电动乘用车48款),燃料电池乘用车1款,纯电动专用车共244款。值得注意的是,前三批推广目录中我们都没有看到纯电动物流车的身影,第四批终于上榜,涉及车辆达到178款。第四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公布,有助于在市场应用方面推广动力电池。

  展望2017

  降成本压力陡增

  随着补贴的退坡,降成本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在2017年面临的最大压力。

  整车厂对于电池厂家的价格要求是要比今年要降低35-40%。不少锂电企业认为,这对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将是巨大的挑战。

  补贴退坡的同时,原材料价格还在持续上涨,这中间的差价需要产业链的企业来消化, 预计,动力电池企业在2017年将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亏损,能否熬过该阶段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生存的关键门槛。

  如何降低成本? 部分锂电企业给出的药方是:

  一是打破材料环节的垄断局面,同时将电池梯次回收利用的生态链搭建起来,真正实现循环利用;

  二是要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制造,在电池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的量产,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而这两者都需要产业链企业的共同努力。

  某锂电研究所认为,车企的成本压力之下,动力电池的毛利将会在2017年出现明显下滑,同时原材料的价格也会随着产能逐步释放中稳步下降,未来,动力电池成本下降的着力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化效应显现;二是制造合格率提升;三是源于自动化程度提高。

  产业整合淘汰赛升级

  作为塑造产业格局的重要变量,政策对于领域企业的扶持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产业集中度将会继续提升。

  据了解,截止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达145家,预计到2018年,将减少至85家。

  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电池前五大企业格局基本已定,但后面的格局波动幅度会较大,未来几年,影响产业格局的主要变量包括政府主导的采购、电池技术水平、基于产业链联动的价格竞争以及规模效应等。

  能在价格、技术、安全等方面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快速上位,三四线动力电池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重挤压,可预见的是,眼下即将到来的2017年,行业洗牌将会提前到来。

  部分锂电企业认为,在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中,通过产业链协同所产生的生态优势明显将更具竞争力,充分利于政策和市场的驱动力,充分利用似乎、配套产业链、资本以及商业模式的协同,集聚化的企业将快速抢占市场。

  新材料产业化应用挑战

  在动力电池的性能提升上,电池材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不夸张的说,动力电池产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材料技术的进步。

  根据在此之前刚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上,2020年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为350wh/kg,要达到2020年的350wh/kg的目标,必然要求企业通过材料和制造工艺的不断升级来实现。

  2016年以来,已经有不少动力电池及相关材料企业加速新型材料的产业化,包括高镍三元、硅碳负极、三层复合隔膜、新型锂盐等新材料都在经历产业化换挡提速。

  锂电企业介绍,其大部分都在进行动力电池材料的升级换代,除了在技术路线上导入三元材料之外,还在加快陶瓷隔膜、硅碳负极、石墨烯导电剂等新型材料的产业化应用。

  可预见的是,在材料上会逐步由磷酸铁锂/石墨、三元、高镍三元/硅碳再到固态锂、空气金属电池演进。“十三五”期间,锂电企业将致力于高镍三元/硅碳电池研发,努力实现350Wh/公斤的目标。

  性能提升的同时,如何最大程度的保障安全,依然是动力电池企业关注的核心命题,业内人士提醒,性能的提升的同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的增长,2017年预计会出现一轮动力电池安全和售后的高峰,企业应注重风险把控。

  原料价格波动预警

  受碳酸锂、铜箔等的涨价带动,包括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正极材料等核心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波动,这个下游的锂电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事实上,价格的合理上涨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消化和逐步传导的方式来解决,而价格的大幅波动则会给企业库存和资金链带来巨大风险,随着行业洗牌加快,供应关系预计会不断调整。

  预计2017年,随着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原材料价格会逐步回归理性,但仍应警惕波动风险。

  不理性的价格波动并不利于整个锂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升中国锂电产业的竞争力和集中度,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高度配合。

  部分锂电企业认为,企业要在市场发展中和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深度的战略绑定关系,同时,还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的整合来进行供应链的防御,规避市场供给波动带来的风险。

  智能制造升级大势所趋

  围绕动力电池产业大规模智能化发展需求,推进设备领域的转型升级,将是2017年行业的一大趋势。

  大规模制造不仅仅体现在高速、高精度,更体现在高的稳定性,其实提升制造设备的稳定性是锂电设备行业长期需要攻关的任务;

  智能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引进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方法,提升制造产品的质量,智能化本身分解为无人化、可视化、信息化。

  部分锂电企业认为,从大规模智能制造成熟度和级别来看,目前还处于初级智能的状态,只有把设备通过网络连起来,能够把最基本的状态进行感知,实现产能统计、质量统计、设备的基本诊断和追溯,最终才能够实现对锂电过程的全面升级。

  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才能最终达到锂电制造过程的99%控制,真正实现智能制造。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