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锂电产业怪现状之“跟风”

发布时间: 2014-11-12 09:43:25    来源: 高工锂电
字体:

[摘要]如果说一个企业的跟风,赌的只是一个企业的利益,那么一个行业的“跟风潮”现象,赌的则是整个行业的未来。其实,跟风就是信念缺失。

  如果说一个企业的跟风,赌的只是一个企业的利益,那么一个行业的“跟风潮”现象,赌的则是整个行业的未来。其实,跟风就是信念缺失。企业不能对自己产品的市场前景、技术路线、生产方法、成本优势、环境甚至人文、法律等方面有十足把握,不相信产品能成为企业的立身之本、效益之源。

  首先,不管企业资历深浅,都要有自己独特的信念。行业有一大批从国内外一线锂电池企业离职出来创业的老板,由于本身技术功底不足以及市场锤炼不够,从一开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状态;最初雄心勃勃地打算开发几款像样的产品,由于技术深度不够,且对市场理解也不透彻,导致产品定位比较模糊,在结构设计、可靠性、工艺质量控制水平上也经不起推敲。因此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一旦遇到其他产品的诱惑就很容易推翻建厂时的初衷,跟风的行为便由此开始。

  同时,一批非行业内但资金雄厚的老板,对所投的产品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当这些民间投资人相遇那些离职创业的人,抱着对行业趋势的美好想象,一拍即合。然而,这种结合至始至终都围绕着“钱”展开工作,对产品的理念、设计兼顾得很少,这使得企业先天缺乏对产品的牢固信念,为日后的跟风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如果企业的一款产品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弥补也是可贵的,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锂电业内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不过这里强调的是基于自我的研发,而不是模仿别人的研发。遗憾的是很多企业迫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做深入的、细致的、系统的、花钱又枯燥的研发。在很多企业看来,跟风相对独立研发来说容易得多,不但花钱少还见效快,无风险还门槛低。

  然而,轻易跟随他人技术,迷信大公司的风险不可谓不大。A123这家锂电行业的明星企业,最终泡沫破灭;Motorola也曾是手机行业的先行者,推出过无数款经典机型,最终以破产收场。大公司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而且后果将是非常的严重。

  企业做到独立思考与判断,不要人云亦云,在现今浮躁盲动的锂电和所谓新能源业界,显得格外重要。再加上团队持之以恒的信念,才能铸就企业辉煌。Tesla成功前就有无数专家学者、特别是汽车领域世界级专家都不相信18650能用在车上,企业也多次到了破产的边缘。其最终成功是ElonMusk的团队长期以来坚守的结果。

  不过,在企业经营困难时选择坚守是需要勇气的。首先,投资人逐利的本性决定了没有长期等待的耐心,天天催要团队盈利,团队被逼急的时候肯定找短平快的项目。毕竟活下来是硬道理。那些所谓短平快的项目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般都是跟风项目。当一个产业的很多企业都长期徘徊在生死边缘时,行业的恶性循环开始,跟风现象必然盛行。

  当然,这里不排除很多企业跟风的最初目的就不纯,他们并不是真正想干一番事业,而是投机,买一个小厂就说具备核心技术之类的,然后以“核心技术”圈地圈钱,最后走人。如果说前一种跟风是是迫于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力不从心,但起初还是有一定理想的;而后一种纯粹的跟风,则是从始至终都没想过做出像样的、有自主产权的样品,只是圈地圈钱的障眼法罢了。

  这些现象恐怕是对锂电行业盛行“跟风”,不愿“造风”之怪现状最合理的诠释了。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