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激光吴轩:创新驱动 致力智能制造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23-11-28 10:25:00

CBIS2023大会主席/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轩:创新驱动 致力智能制造产业升级

  吴轩(CBIS2023大会主席、逸飞激光董事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同仁,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受邀出席第八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与在座一起探讨新全球化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这次峰会的主题是拥抱“新全球化”大时代,这样的主题对锂电设备行业的老兵来说既振奋又欣慰。

  振奋的是我国的锂电产业从电池、材料、装备走过了从无到有的艰难岁月,实现了从学习到创新,从追赶到引领,从引进到输出的历史图谱,可以说正是20多年锂电产业人不懈坚持和持续创新,让我们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拥抱了全球化大时代。

  我国锂电设备起步相对较晚,1998年左右开始萌芽,初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半自动的简单设备,关键设备和高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2005年后国内出现大批锂电设备企业,由此正式开启国产锂电设备替代的进程。

  到2013年左右,我国的锂电设备国产化率上升到30%以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驱动下,我国锂电设备开始高速发展,2017年国产锂电设备产值突破150亿元,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截至目前,除锂电隔膜设备外,主流的锂电设备已经全面实现了国产化,并在生产效率、良品率、稳定性、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

  我国的锂电设备实现从手动、半自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跨越升级,生产效率从几分钟生产一个到现在的一分钟生产200、300个,设备的效率提升了数百倍,设备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提升,让电池的无人化、智能化、大批量制造稳定制造成为现实。

  关键的核心工艺、核心零部件方面国内的部分锂电设备企业实现了关键核心工艺引进、核心零部件进口、核心工艺优化、进口替代、再到核心零部件自主创新突破,目前国内的锂电设备核心工艺和核心零部件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甚至还有部分是全球首创。

  产业产品工业设计方面,国内设备企业也从早期的相对简陋粗放的功能为主,到近年来各装备企业更加注重设备的工艺细节、设备的工业设计、人机操作界面、UI、人体工学等注重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外观和产品品质,让设备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效提高了设备的使用舒适度和工作效率,整体产品形象和竞争力和进口设备逐渐相当。

  在产品研发、制造、交付周期方面,国内设备行业已经形成了全球最为完善的产品配套体系,最庞大的专业配套人才队伍,能够提供较大规模的及时交付,一条大型生产线从立项到交付只需要3-6个月,日韩欧美也对我们高效强大的交付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表示震惊和赞许。

  正是我们20年的持续创新、砥砺奋进,让国产锂电设备得以不断提升,不断精进,并有机会走向全球,成为高端制造新的名片。

  刚才讲的是我们的骄傲,但是在全球双碳战略下,面对新的确定性的发展机遇,我们感到敬畏,这恰恰是全球产业新格局改变的时机。我们产业从1991年索尼的锂电商业化到后续索尼的18650圆柱电池商业化,再到后续小方形、小软包到大方形、大软包、大圆柱,其实每一次的迭代都面临着新技术的进步和新产品的迭代,新的机遇也需要我们以敬畏的心态去看待未来。

  第一个,如何进行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服务。装备销往海外是第一步,目前来看我们还是产业布局政策趋势下短期的战略领先,让我们站到了这个高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障持续核心的竞争力,如何保障持续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如何保障全球化环境下全周期内的成本控制体系和能力,这都将是未来的挑战。

  当然结构化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技术路径也会带来一些挑战,目前国内的结构化比如说在产品方面大方形电池占到了90%以上,但是在海外市场标准化、一致性更高的圆柱电池也需要关注,当然产业链体系的更新迭代,固态、半固态、燃料电池等多路径发展也需要我们装备企业持续创新,持续发展。

  在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下,电池在性能、质量、可靠性、安全性、成本等各方面要求不断提高,电池企业要实现持续的竞争力,就倒闭锂电装备企业持续进行迭代和创新,相信专业、更高品质的设备需求将是设备企业接下来的重要挑战。

  作为锂电设备企业,我们需要打造持续的全球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建立全球的供应链体系,建立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搭建持续创新系统,夯实企业的硬实力,企业企业的软实力,保障企业在未来的新全球化竞争中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

  在创新角度,从材料、工艺、装备等综合的测试和检测平台,我们在针对服务、响应、保障这方面如何形成全球化新时期的布局,第二方面我们原有的装备设计偏工程化、项目驱动式组装线,未来需要我们转为产品设计迭代正向的模式,我们之前的庞大的保障能力更多是工程能力,未来我们要变成第一性原理驱动下的研发测试、产品设计、研发建模、模拟仿真、数字化,最终提升产品的有效研发效率,保障设备的落地和落地即开机全周期可靠运行的能力。

  最后需要产业更专业的分工,更细化的分工,上下游产业链深度的协同,面对新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期待与在座的各位行业伙伴在新能源全球化大时代共同扬帆启航,合作共赢,积极拥抱新全球化的大时代,谢谢大家!

  以上为演讲速记,内容未经演讲者审阅。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