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瑞:持续创新降低成本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6-06-22 11:53:00
关键词:趋动未来产业联合调研贝特瑞

合影.jpg

图为调研组一行与贝特瑞相关领导合影


  6月中旬,由电池中国网、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安信证券及其他投资机构组成的“趋·动未来——2016电池产业链联合调研活动”调研组南下珠三角地区,在我国电池及相关产业较为发达的南部地区开展为期两周的调研走访活动。

  6月15日,南路调研组来到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贝特瑞),对这家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组一行与贝特瑞常务副总经理孔东亮、副总经理王培初、研究院院长任建国等深入沟通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贝特瑞未来的战略布局。

会议现场.jpg

图为调研会议现场


  贝特瑞作为中国宝安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领军企业,一直以其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引领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目前贝特瑞正在以石墨负极材料为依托,向新型正极材料和新型负极材料延伸:在正极方面已经形成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产业链布局,在负极方面则完成对垂直产业链的整合。此外,贝特瑞还前瞻性地布局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业务,并在未来新型电池材料方面做好资源保障与储备。

XX.jpg

图为贝特瑞常务副总经理孔东亮与调研组交流


  在常规负极材料的开发方面,贝特瑞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在钛酸锂、磷酸铁锂、层状锰酸锂、硬碳、软碳等方面实现了产业化。贝特瑞研究院院长任建国认为,在目前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时,负极材料的选用成为决定动力电池能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政府提出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350WH/kg”这一目标,采用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高镍正极材料、石墨烯复合导电液等碳纳米复合导电液即可实现。但一些新型负极材料如硅碳材料等,却由于国内企业研发与技术储备不足,导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对其性能不了解。目前国内企业在硅系负极材料,高镍正极材料等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商品化尚需时日,但国外已开始大量应用于汽车动力电池中,并已实现商品化。

王培初.jpg

图为贝特瑞副总经理王培初与调研组交流


  相对于传统负极材料,贝特瑞在碳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走在了行业前面。贝特瑞研发并量产的软碳、硬碳材料,已经能够很好地应用在数码类产品、电动大巴等领域的快速充电系统中,并颇受客户青睐。由于对新能源汽车自身设计、充电设施及输电网络等要求较高,目前快充技术还未应用在纯电动汽车上,但在汽车起停、HEV、PHEV等领域已开始应用。

任建国.jpg

图为贝特瑞研究院院长任建国为调研组一行介绍企业相关情况


  此次联合调研活动负责人、电池中国网总编辑张雨问及对未来负极材料价格走向的看法时,孔东亮认为,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电池材料的价格必然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而下降。材料的性价比一直是电池企业关注的焦点。贝特瑞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品质一致性的同时,在工艺和工程技术方面持续创新,并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持续降低产品成本,打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张雨.jpg

图为电池中国网总编辑张雨与贝特瑞关负责人交流


  张雨表示,本次调研走访,深入了解了贝特瑞在正、负极材料方面的技术领先优势,性价比优势,并从负极材料应用层面加深了对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电池中国网也将会站在媒体的角度,积极为行业发声。

参观1.jpg

图为调研组一行参观贝特瑞实验室

作者: 田雯玥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