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国际峰会2014——核心议题:新型城镇化下的储能发展
发布时间:2014-07-04 10:14:41
关键词:储能国际峰会

 储能国际峰会2014——核心议题:新型城镇化下的储能发展 文字实录

主持人: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蒋莉萍 女士

会议地址:国家会议中心三层会议区会议室309

会议时间:2014年6月23日(下午)

 

  主持人蒋丽萍:谢谢大家。受主办方委托,我很荣幸能为给大家主持下午的主题论坛。今年的储能峰会是第三届,前两年由于工作原因时间排不开,我都错过了,所以今天能够来,我感到非常高兴。

  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这么多行业专家探讨储能发展,探讨储能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一些作用和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下午,有六位演讲嘉宾,分别是来自我们的院校和产业界的专家。每一位演讲嘉宾我们给了20分钟时间,可能会比较短,但是内容很丰富,希望大家能够注意把握时间,尽量控制在20分钟之内。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还安排了嘉宾讨论,在座的各位如果对他们的演讲内容感兴趣,可以随时提问。

  另外,今天主办方也准备了三个问题,稍后演讲嘉宾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实现低碳城市建设中能源控制系统、智能建筑和智能交通的协调发展,条件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其他国家在推动智能城市建设中,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第三个问题,电动汽车储能容量将会发挥重要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其中存在着哪些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和障碍,在规划充电网建设时,是否可以顾及V2G的功能。请大家带着问题听各位专家的演讲。

  第一位演讲嘉宾,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俞振华先生,他演讲的主题是《基于储能的区域能源创新型低碳城镇探讨》。

 

  俞振华:

  非常荣幸能够跟大家分享储能联盟的工作思路。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核心任务介绍

  在座的各位都比较熟悉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我就不多做介绍了。现在联盟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围绕储能产业碰到的供应问题、技术产业问题多做工作。联盟每年都会做行业研究,重点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另外,我们也是特别希望能够跟企业、产业合作,因为很多科技化的工作,我们都是跟企业共同完成的,包括国网,国电集团,还有一些是与发改委和能源局的合作课题。我们非常希望用这种共同参与的方式一起进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围绕供应问题,联盟也在不断作总结,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基础研发、应用示范、整体支持。另外我们围绕产业集群也做过一些规划,产业协作、辅助会员做课题研究、参与调频等项目。此外我们还还建设了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交流平台,未来也会加强这方面工作。在产业数据库方面,我们建设了共性的检测平台,以应用为核心,支持产业发展。

  在分布式光伏围绕建筑节能项目上,我们进行了延伸,加上了快速检测,让建筑节能更深入,方便未来电网体系形成整体。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各种挑战,最后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解决。在河北的一个新城,我们也做了低碳化的推广。

  我们对未来储能发展的大方面比较看好,未来交通和能源的可持续管理需求应该是一体的,所以在这个领域做清洁型投入应该很有发展前景,希望我们也可以找到更多合作伙伴。

  储能联盟成立的时候,我们将技术、政策、金融作为三个支点提了出来,过去两年中,联盟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也非常多。对于传统投资机构来说,很难对新能源领域做出判断,技术好的企业不代表未来能获得很好的投资收益,因此在很长时间内,投资人对新能源的参与和投入都很少,所以金融与产业的对接,也是现在联盟在做的工作。

  低碳城镇探讨

  低碳城镇化发展与储能产业项目在未来有很大的结合机会,如何将储能联盟的资源与企业对接上,共同推进低碳城镇发展,非常重要。

  现在政府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好环境,都是重要课题。日本低碳城镇的构建思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将智能网络、智能交通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国外城镇的基础上,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以智能交通为切入点,加上金融配套系统、创新技术等,形成方案。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思路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转变,非常开放,而且愿意与我们探讨未来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对智能建筑、可持续化信息平台、配套金融,再加上未来可能需要的政策进行探讨。

  借召开峰会的机会,我也希望今后可以与更多企业进行探讨,结合我国低碳发展的需求,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共同解决中国未来低碳化发展的问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俞总。

  我记得三年前跟联盟团队第一次交流的时候,谈到储能的发展,当时我给他们提了两个想法,我觉得从联盟来讲关注,第一个是储能技术,应用的领域在哪里?除了关注技术独特性、不可替代价值外,还要让客户能够挣到钱;第二方面,政策支持非常重要。

  几年来,储能联盟做了很多工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储能作为重要的技术环节,也经常会被拿出来探讨。

  下面,我们有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朱丽教授,她发言题目是《新型城镇的发展模式探讨》。 

 

  朱丽:

  大家好。非常感谢联盟的邀请。

  首先,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在低碳城镇方面做的工作;第二,2014年是APEC中国年,我将介绍一下APEC城镇低碳推广的相关工作;第三,介绍我们26个相关项目中的典型案例和成果;第四,简单探讨一下低碳能源系统和储能技术之间的关系;第五,对于储能如何推动低碳城镇建设,提出我个人的拙见。

  首先从我国快速城镇化说起,根据我国城镇新型规划,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3.7%,在这样一个快速城镇化过程当中,带来了极大的能源消耗,也带来了很多环境恶化、雾霾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通过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建设绿色生态、低碳、节能的新型城镇,包括相对应的城区和建筑项目。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新能源县和低碳城市,以及新能源城区、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应该说有很大的规模。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如何保证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巨大的建筑量?在这么短时间内,如何保证城市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多开展国际合作,汲取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核心技术,尽量减少失误,缩短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同时,我们业界也要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形成本土化指导。

  APEC低碳城镇起源于2010年,APEC领导人在峰会中提出了节能和能效方面的项目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城镇。作为国际合作背景项目,低碳城镇在每个国家、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城镇化速度非常快,因此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二氧化碳排放,在追求城镇化红利的同时,也要注重环保,形成一个综合体系。

  中国低碳化城镇建设中有六个路径,涵盖了产业、布局、交通、能源、建筑、资源再生六方面。2012年召开APEC能源会议时,国家能源局向APEC提交了中国城镇化发展报告,共有14个城市、17个案例代表中国走向APEC。

  目前推进的26个相关项目,位于中国的不同的位置,新城镇、新城郊、新农村,代表三种不同的城镇模式,同时也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低碳城镇。

  已经入库的26个项目中,有不同类型的城镇代表,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开始或已经完成了低碳能源规划,我选择了其中几个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个项目是国际低碳城,把资源再生作为发展的重点,主要的技术包括太阳能、生物能和储能;第二个是成立新区,侧重能效和减排,项目主要涉及太阳能;第三个项目是合村并城、农民上楼,我们将这个项目作为低碳社区的典型案例,在推进过程中注重体现人本;下一个是黑龙江松花江农场,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场,综合考虑了当地的生物质能产业、低碳产业两方面,涉及到的技术有太阳能、生物能等。

  我们总结了几大项目后发现,区域能源电站的概念非常重要;同时,随着资源类项目的增多,也要注重对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另外,分布式光伏在未来应该是发展的大趋势,目前这一点做的还不够;第四,储能在其中非常重要,发展也很快,未来也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何将储能技术融入到低碳城镇建设中,这是比较现实的问题。目前在低碳城镇、绿色生态城区的指标中,并没有储能这一项。希望未来在推进绿色城镇的过程中,可以有对应的目录、相关的监管机制,将储能技术、储能产品更有效、更直接地运用在低碳城镇建设中。

  谢谢!

 

  主持人:朱老师给我们做了内容很丰富的介绍。下面我想请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基础设施业务发展部助理经理孟科先生给大家演讲,他的题目是《储能在横滨智能城市项目(YSCP) 中的应用》,有请。

 

  孟科:

  谢谢,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次机会。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公司成立于1870年,目前除了智能电网示范项目之外,也在做大规模的发电储能系统。在产品方面,主要有汽车的零配件、外部环境能源、电力电缆等,现在也在做蓄电池、光伏电池等属于环境能源板块的研究。

  我们的智能电网主要是在大阪工厂,横滨工厂主要是做大规模的储能系统,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作电源,做一些小的微网实验。

  2011年日本发生3•11地震以后,全国停掉了很多核电站,限电情况时有发生。2011年夏天我们购置了轮机,2012年加入了自己研发的蓄电池、光伏发电项目,并对用电设备以及分布式能源进行统一管理。

  日本的用电情况比较特殊,在日本,工业企业在白天和夜间的用电没有太多的差价,但是企业要与电力公司签约,约定一年用电的最高上限,而且在每三十分钟内的综合使用量不能超过合同规定。也就是说,企业每年需要支付比较贵的容量费,如果使用一些分布式能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签约值降低。从发电企业角度讲也是同样的,日本现在开放了一些高压电应用领域,发电企业的电在上网的时候,也对发电量和售电量有限制,正负不能超过3%,如果使用不稳定电源的话一致性很难保证。

  明年我们将与北海道电力公司共同推进变电站项目,这个项目由日本政府和经济产业省双方出钱,会对整个电网进行调频,解决一部分发电消纳问题。北海道的风电资源比较好,在可再生能源全量上网以后,政府需要尽快拿出方案,包括通过安装大规模电池进行调频等,以此来解决风电、光电的不稳定问题。

  横滨从2012年开始推进智能城市项目,这里的电力公司都会设有调度中心。当调度中心发出节电信息后,会很快传达给服务商、综合管理商等,然后进行调频。而在区域能源管理系统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统中,主要涉及到楼宇、电动汽车等方面。

  2013年实施HEMS(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共选定光伏发电试点1200户,在7月到9月进行了实验,时间段选定在下午1点到4点之间,效果不错。

  最后介绍一下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平台,我们将公司的一些产品技术,通过整理后对应到不同的应用中,打通产品之间的接口,共同保证开发周期和进行整体控制。这样可以对系统中的信息状态进行实时控制,方便电力公司、运营商每10秒就可以重新做一次计划。

  在智能城市中,储能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政府、制造商、大学等可以密切合作,制定出好的计划,并督促各方积极参与。

  最后欢迎大家到横滨来参观,谢谢。

 

  主持人:谢谢孟先生,为我们讲解了日本在节能的方面的要求或者辅助服务方面的政策,这些东西在中国还是比较欠缺的,因为我国还没形成真正的市场化机制。

  接下来是茶歇和展区参观时间,演讲暂时告一段落,4点10分欢迎大家回来继续。

 

    (茶歇及参观展区)

 

  主持人:

  欢迎大家回来。下面为我们演讲的是今日能源工程有限公司的张文亮先生,他演讲的主题是《相变储热技术在低碳节能建筑中的应用》。

 

  张文亮: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很多老朋友和新朋友。我是来自上海今日能源公司的张文亮,今天演讲主题是《相变储热技术在低碳节能建筑中的应用》。

  今天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内容来演讲,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其发展问题、储能技术的应用、大容量应用的前景、大容量相变的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化石能源消耗不可持续,在未来可再生能源增长比例将会逐步加大,预计到2050年,中国再生能源的装机能量将达到10-30亿千瓦,特别是光伏太阳能和风能的增长比例将逐年加大。

  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消纳问题将日益突出,变得非常严重,造成极大的能源损失。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以及我国因电网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电网灵活性不足现象,造成了消纳空间不足。火电技术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系统灵活性不足。热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和大容量的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产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三个主要途径。在传统的电力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储能环节后,我们可以看到,增加的蓄水,蓄电和蓄氢,可以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减少浪费,提高电网的安全。我们通过增加储能环节,有效实现了能源的合理利用,综合使用效率达到了85%以上,同时可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目前我们主要的储能方式有抽水储能、超导储能等,如果我们跳出电储能的范畴,从更广泛的能源系统来考虑的话,储能的概念还进一步延伸到储热领域。

  今日能源在蓄热能源方面非常有优势。我们公司的储热产品,采用灵活的方式,通过使用多元复合相变材料,再加上换热器,满足用户快速换热的需求。同时我们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也非常灵活简便,具备电热协调优化控制功能。

  另外,我们所选择的蓄热材料环保、无衰变、无泄漏、无腐蚀,使用十年之后我们还会完全回收。同时,我们的模块化设计让安装工作更为方便。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储能单元在达到用户所需要的热容量后,可以根据用户对热量的需求,以及使用工况要求,配制不同温度的蓄热。我们公司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也支持后续的扩容,保护用户的投资不会随着技术发展而被淘汰。

  从相变材料的筛选上,我们使用的相变材料热密度必须很大、无污染、无毒害、无挥发,安全高效,经过多元复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提供不同熔点的相变材料。

  我们同时支持多种协议,可以与风电、热电、热泵、锅炉等无缝对接。

  在公司的一个项目中,我们在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中增加了22台模块化的应用,用以节约电力开支。在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共计减少了空调运营成本25%。同时,因为需热装置的减少,共减少投资30%。

  我的演讲内容就这么多,为了绿色的地球,让我们一起努力。谢谢。

 

  主持人:

  谢谢张总的介绍。我建议大家把概念更规范一些,张总做的工作,可能更多是基于更科学的概念,推动能源体系和高效能源架构。下面有请清华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交叉创新中心执行总经理姜漪女士,来做《低碳智能建筑的信息集成及管理》的演讲。

 

  姜漪:

  各位好!我今天报告主要是讲《低碳智能建筑的信息集成及管理》。

  首先感谢感谢刚才张总的介绍,他提到了低碳智能建筑这一部分,跟储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储能属于技术,在应用建筑平台上使用,集成和控制平台是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总的来讲数据量是非常大,通过不同通讯方式的协议,有效采集数据,形成彼此之间的联动。

  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的系统集成,对建筑节能减排等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促进智能建筑起着重要作用。从建筑的纵向来讲,从最初立项、设计,到施工、运行,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个里面除了传统的客户满意度、系统可靠性,在运行方面,还会催生许多跟储能有关的问题和需求。

  从目前来看,对智能建筑的智能信息集成和交融提出很多新的挑战,在推进中也要注重持续降低运营成本。在楼宇设计过程中,对安全舒适有了新的要求,其中也包括了节能方面。在建筑里面,我们也用了很多大数据,通过获取大量数据,分析数据,我们更好地改进设计,让建筑环境更加健康、舒适、节能。如果要做节能建筑,需要从维护结构开始做,使用高效设备、对建筑进行有效监控,对运行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都对节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息集成和信息平台有诸多优势,比如一个储能设备,或太阳能光伏设备,除了要在建筑里有效运行系统设备,还要融入到整个建筑系统中进行综合调试。我们常看到在所谓的绿色建筑里放了很多高科技的设备,但这些设备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运行,最后成为了摆设。如果我们有了建筑信息系统,就可以将不同的信息做集成,包括空调、照明、防火、安防等。有效地把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放在平台里进行综合管控,然后优化设计、运行。

  在此期间,从智能化设计开始,到最后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都在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检测,最终能够得到高效运行的低碳建筑。

  目前我们在做信息集成的时候,数据来源可能会来自于对使用方的调研,这些数据对我们评估建筑的节能系统设备、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

  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对一些数据做预测,提前进行调用、控制。另外,建筑与人密切相关,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运行,可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然后通过智能化控制,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

  在我们做的海淀园项目中,通过使用综合建筑信息系统检测控制平台,我们能够很快地引用计数控制系统技术,把储能和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放进来,进行整体规划,因此在能源供应、使用过程中,包括了很多信息检测的设计。

  目前来讲,我们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好,正在示范建筑楼宇中做基本的控制点布局,以及储能采购和安装等工作。希望到明年的时候,可以将基础理念与优化控制策略真正加以实施。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姜总。
  下面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李萌博士,演讲题目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绿色交通体系规划》。
 

  李萌: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主办方邀请我来给大家做报告,我感到很荣幸。

  我的专业方向是可持续交通、交通管理,我想交通跟我们储能有几个点是可以结合的,一个是低碳,低碳在交通发展当中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第二个智能化,形成智能化的交通,不论是车辆,还是让交通更有效地、可持续地发展;第三个是数据分析,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结合点。

  我今天要讲的交通规划,是希望基于大数据的背景下,对交通数据做动态量化的整体规划分析,并对交通进行良好管理。

  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做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交通系统规划。面对这样一个新型城市,交通应该怎么应对?在原来的设想中,我们想种更多的树,但这更多只是从纯粹的生态角度的规划,而交通应该是生态中一个特殊的环节。如果一个生态城的道路上堵满了车辆,肯定达不到生态城应有的形象。所以,如何从生态角度进行交通系统的规划,是我们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从70年代到现在,交通就是能源的重要消耗方,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及人们持续增加的关注度,如何解决交通对能源的过量消耗,变得非常重要。而我们的技术人员也一直在不断努力,想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难题。

  天津生态城是由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是跨国合作项目,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借鉴,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版。我们将创新节能环保技术展现在平台上,也希望在今后能开展更多形式的国际合作。

  在天津生态城项目推进过程中,中国政府、新加坡政府、世界银行和全球银行全面参与了整个建设过程。生态城在节能、环保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内部出行比例要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新生态城内部交通90%以上都要采用公共交通或者绿色出行方式,包括采用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只有10%的机动车。这是个非常大胆的目标数字,因为现在东京、纽约等开展绿色交通项目的地区也远没有达到这一数据。此外,我们还提供了明确的评价指标,如何实现90%的目标,是落在系统规划人员肩上的重担。

  首先我们思考了绿色可持续交通的定义,我们认为有五方面。首先是资源,交通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第二,生态和环境,如何体现绿色;第三是金融和经济支持,在智能交通领域不论是前期的检核还是后期系统运营、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此前也有过由于资金问题导致系统在上马之后完全成了摆设的情况;第四是运营和管理层面,需要有机构监督管理整个交通系统的运作,让它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最后模型,关注交通出行方式的可控性。

  在我们的绿色交通系统中,特别强调了多模式的公共交通,包括外围轨道交通、公交电汽车、电动车等,如何进行整体规划、电动车如何解决充电问题,都需要有整套的方案。

  在系统规划过程中,我们基于大数据和量化分析形成了整体思路,其中包括静态数据和动态交通数据。从用户的移动终端来判断他们的出行需求,都能对未来的交通管理和规划形成整体的量化分析,然后通过对数据和交通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出是否应该修更宽的马路,公交线网、自信车路网怎么铺设等需求。

  为了吸引游客到旅游区,现在生态城也做了一些餐饮、影视城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必然也会带来很大的出行需求,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生态城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考虑到交通的绿色目标,因此区域交通和整体的网络规划都非常重要。目前来讲,我们会根据整体规划对交通系统也进行一些修改,比如搭建公交走廊,对道路基本条件和可扩充性进行相关评价,对公交干线和小区交通枢纽进行调整,以便做出整体的线网规划,尽力做到无缝衔接的交通出行。

  在此过程中,如何将电动车出行与路况相结合,也成为我们新的研究方向。我们进行了不同分析和改进,包括调整公交线网,调整公交票价对人们形成诱导,得到了一系列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实施了有轨电车项目,让小汽车从20%的出行量降到了15%。另外我们也将拥堵费从1%调整到2%,用政策手段进行整体的交通优化。

  除了场景分析、系统规划外,我们还对碳排放进行评估。我们所有的公交线路都采用了天然气,并没有采用电动车。

  总体来看,经过交通系统规划,对交通系统量化后,实现90%低碳绿色出行有一定的数据支撑,希望能在目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通过与中新生态城的合作,我们希望能在有生之前向着共同目标前进,尽快实现低碳出行。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西方有一句话叫做,魔鬼藏在细节里,细致对待每一项工作真的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系统化的工程。

  那么今天下午的演讲环节到此就结束了,非常感谢我们的来宾能够有耐心的全部听完,也希望储能在未来能有更美好的发展。

 

  (嘉宾演讲结束)

 
(电池中国网站独家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