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el Discussion
发布时间:2018-05-24 22:10:00
关键词:CIBF2018

CI2A3117_副本.jpg


张正铭:这是最后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部分,要考虑到EDV,还有EV,还有电池产业的未来,对于产业来说,作为锂电池来说是一个值得期盼的未来。红色的部分我们正在组建400GWh的锂电池,也许在中国会非常快,但实际的生产率是25%。我们降低20%政府的补贴,而政府补贴一旦撤出,可能大家都没有办法赚钱了,对于主机厂也是这样的状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其他的问题,我们可能完全达不到政府在能量密度方面的要求,比方说300瓦时/公斤,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达到其他一部分的目标。但是我觉得这对于这个行业确实也是非常困难的。对于电池组的行业,因为我们都是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因此,我们想要寻找到一些解决方案,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能量密度做高呢?如果能量密度变得更高的话,那成本会更高。


我们国家现在对电池有很多问题,比如说要求300瓦时/公斤,要找一些真正能做到300瓦时/公斤,同时还要做4万公里,反正就是要求很高。但是我们要达到这些要求,怎么办呢?我们靠现在的锂离子电池系统行不行呢?我认为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有创新,有新的工程技术,一方面是创新;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关键就是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能够满足我们国家的需求;另外,降低成本,能够生存下去。


项勇:我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项勇,这次参加这个会,一方面是学习最新的进展;另一方面,也是代表专家组把我们在军科国防相关的对于电池技术、能源技术未来的想法和需求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同时,这也是希望借此机会能够在未来增进更好的创意,瞄准未来颠覆性的能源技术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创意来支持前沿的技术的突破,可能不是瞄准今年、明年要用的,可能是更长远的。


当然,除了锂离子电池以外还有非锂离子电池技术,以及瞄准轻燃料电子技术,未来基于分布式的燃料电池技术,基于含氢以及对于能源的智能化的管理技术,甚至在能源体系未来出现风险的时候预知预判和管控技术,出现风险的时候能不能控制它,以及输出系统智能化方面,瞄准前沿,瞄准未来20甚至30年的长远技术。


当然这些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从材料,甚至从原理层面突破和颠覆现有的技术框架,从材料方面形成支撑。当然还有从工艺方面,比如说能不能把半导体的工艺技术引用到未来固态电池的制造。在这个过程中,进我们现有的工艺上面,进入到固态时代的时候必然遇到一个问题,固体与固体的界面。在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采用了包括真空镀膜的一系列半导体的技术突破了,采用传统的电子器件制造方法不能实现的固体与固体界面的技术。当然就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等。


未来我们在能源领域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技术来突破现有的工艺上的一些限制,从而带来整个技术指标的提升。一些未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肯定对现有的技术会有一些牵引,当然也有可能会对现有的产品有一些提升。从20年、30年以后,乃至更长远,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未来的能源技术,未来的电池技术,这些技术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会不会当前我们所熟悉的电池的状态?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当然,提出来的挑战也希望来自于多个学科的人,尤其是鼓励跨界的交叉、融合,来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跳出现有的框架体系。


举个例子,在固态电池发展领域有没有可能用新的工艺和技术实现1000瓦时/公斤的,比如说界面的技术,比如说工艺兼容的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点在哪里。本来这次会议准备发布一个创意征集的活动,因为还没有正式形成成熟的方案,所以暂且没有发布。我们希望通过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创新技术的发展。


张正铭:我们是做科学的,做工程的,讲数据是最重要的,没有数据,没有科学,这个东西有的时候讲起来就觉得不是太合适。我想请李国华讲一下。


李国华:我是春天技术所的李国华,现在主要是负责春田上海研究所的研发工作,别的没干过,只干过锂电这个行业。刚才张老师提到产业的问题,我们做事情,产业玩不得虚的,要实打实一步一个脚印来做的,在科学探索上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做产业不光是编故事,写论文经常说要编一个故事,产业的东西光编故事是不行的,是要玩真的。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媒体上发的文章,添加一些石墨烯,一秒钟充电跑一千公里,70万循环,这些论文都登上非常高的杂志,这些论文很吸引眼球,看了以后很热血沸腾。搞产业的人看了以后不得不打一个问号,是不是能够做到。比如说一个材料追求能量密度,就要从体系上,结构上要进行优化。而从一个材料出现到产业化,短则五六年,长则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举个简单的例子,锂电池的诞生,不是说一朝一日就成的,1980年推出钴酸锂的材料,以及碳嵌锂的现象发现,以及最早只能用PC和锂有机溶剂,后来发现EC,没有EC的出现,石墨就无法充放电,PC就分解了,这是材料面上。辅助材料,比如说PVDF,也是物理化学的公司努力的。最早用的碳纤维,碳纤维的能量很小,又是物理化学把硬碳发明出来,就可以达到相当高的容量。但是当时因为技术所限,后来才出现了EC,可以用石墨,这是材料面的。


再就是工艺,为什么锂电池诞生在索尼,就因为索尼有制造录音录像磁带薄膜的技术,要出的又薄又匀,只有索尼有这样的技术,因为一系列技术和材料的组合才导致锂离子电池的诞生。索尼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中宣部过说我们发明了锂离子电池,没有这个说法的,我们只是说索尼是世界上第一家将锂电池商业化的公司,我们不用发明这个词。反过来国内经常说自称锂电之父或之母,但是索尼从来不这么讲,它是结合了全世界的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几十年努力的结晶,只是说索尼碰巧把它组合抢先一部做出来,索尼不做出来,别人也会做出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张正铭:聚焦一下讲固态电池。


嘉宾4:我简单讲讲,李老师是前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年纪不大,但是一直这么多年就只在做固态电池这一件事,从2002年开始,刚开始做也是很艰难,现在终于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是也很紧张,大家开始都觉得这个事好像是万能的,我觉得还是要冷静,还是有很多基础、科学的问题,现在做发现有更多工程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我觉得我们整个团队做的工作也是在原来国内很多的,包括像物理所、硅酸盐所诸如此类的一些单位很多年的积累。中国有一个学会叫固态离子学会,现在世界范围内固态离子学领域最大的一个学会,很多国外的机构都很难理解中国这个学会有这么多人。


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我们现在做的比较多的工作是固态电池的固体电池的工程化。刚才李老师讲锂离子电池,尤其是隔膜,都是来自于磁带的技术。其实我们现在做固态电池,为什么能做上大容量化,我的报告里面也讲过,下面的展板有。如果要问我们工作最大的努力在哪,也就是说把固体电解质或者说固态隔膜,大家认为不太可能的,在固态电池中或现有锂离子电池中很难做的事,我们推进了一小步。实际上要再大幅度的颠覆,我就不太敢说了。


嘉宾7:我是电池界的晚辈,我是来自研究院,在公司目前主要是负责前沿电池的跟踪和学术界先进电化学体系的跟进和探索到底有没有商业化的可能。宁德时代研究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了,很多的体系也都摸过,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我们都做过,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固态电池是不是未来的趋势,之前在几个公开的会议上讲过我们对固态电池的思考,固态电池是有优势的,优势在哪?安全或者是能量密度,大家都说,确确实实它有这方面的潜力。但是现在固态电池如果不把握,我现在个人的观点,如果不把锂金属用上,我们要开发一个企业,不是学术研究,肯定是真正要把它变成一个产品,而且变成一个产品还不行,还得让这个产品让市场接受,市场接受企业还得赚钱,企业考虑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的,一直很纠结这个问题。确确实实,我个人的观点,固态电池如果还是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材料,只是把里面的液态换成固态脂,可能用处不大,可能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基本上没有优势,只有缺点。目前我们盯的方向还是固态锂金属电池,它的挑战在电池界研究来说,这个方向应该是最难的一个课题了,这里面很多的课题都是值得大家去努力的一个方向。


一个产业,一个新的技术,特别是电池的技术,因为其他行业我不知道,其他行业有摩尔定律,电池的更新换代很快。从硕士开始做电池也十几年了,我是电池的一个晚辈,但是对电池的理解,电池的更新换代好像确实没有那么快。从电池的历史来看,在市面上能买到的真正的产品,可充的电池是在个位数,而且目前很多还已经被淘汰了。所以,对于电池来说,真的需要整个学术界、产业界所有人的努力,所有的科学家、工程师一起努力,有可能把一个产业真正的做成,前提是它有比较大的可行性。


张正铭:固态电解质要做的话,这个东西要是不做锂金属,用锂离子去做就是为了发表文章,这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商业上的意义,学术上的意义搞不清楚。实际上,也就是说要做固态电池,目的就是用锂金属,比如说锂空气,锂硫,都有锂金属电极的问题。很简单,锂金属电极要是做不好,所谓的固态电解质,诸如此类的很多努力等于是无效的,没有什么意义的。


廖伯彦:其实我觉得刚刚李国华和小郭讲的应该是很有道理,你的评论是对的。针对锂金属做高能量的设计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有机会的,并不是没有机会。只是说我们要比较开放一点,不是说以现在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材质来做这个工作就能够有结果,我想这需要换一个眼光去看这个问题。所以我基本上还是蛮乐观的,还是有机会,只是要从应用的角度跟整体的设计上去考虑到底要怎么去做,而不是从材料本身来开发这个技术,我觉得要双管齐下,从应用和系统方面规划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有用的产品,这样的话对整个技术的推展会比较有规划和方向。


肖成伟:前面几位专家都说的挺好的,我还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说一下,他们说的还是比较微观一些。本身我也参与国家的一些科技规划,包括技术和产业的规划,所以说对一些热点的问题给在座的各位提一些建议。


我觉得在座的各位不论持什么样的观点,技术方面的也提了很多的问题,从现在发展的趋势来说,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和燃料电池是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热点,但我说不好多长时间,包括一些科研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包括一些企业,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物力财力来做这件事情。至于中间技术性的问题,大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大家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些研究来推进技术的进步。这是一个大的方面。


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的趋势,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也希望能够听到在座的各位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在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现在锂离子向高比能的要求在推进,大家可以看看发改委刚刚公布了一个征求意见稿,《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里面提的是锂离子电池要做到300瓦时/公斤,系统要做到220瓦时/公斤,如果按这个要求,只有产品达到这样的技术指标,它才有可能允许你去投资设厂,这是我的理解,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有意见可以去提一下。整个政府的导向,或者说政府的要求是向着高比能的趋势在推进。


从汽车厂的角度,它也是这样的,长续航里程的汽车,也是希望提高能量密度降低系统的体积和重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把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上去,把车的续航里程提高,车的能耗也降低。


如果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肯定要回归到市场能接受的技术和产品,如果这样的话。现在如果做高比能电池,都是用高镍的三元材料,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就不会用高镍的材料,因为高镍的材料成本比较高,市场波动钴和镍的价格比较高。现在的高镍低钴,下一步发展的趋势是高镍无钴,再有可能变成低镍,锰就会起来,慢慢的锰的含量就会增加,高锰低镍或高锰无镍,变成锰为主,就回归到常规的锰酸锂,或者是高电压的镍锰酸锂。实际上大家也在看这样的发展趋势,每个人不同的观点按照不同的理解去做,我就提个人的建议。要是能够把锰酸锂的成本控制好,能够把高温的循环寿命改进,我觉得它有可能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再有一个就是磷酸铁锂,大家也在做,比如说大家做160、170、180,甚至200瓦时/公斤的水平,前提是把容量做大了。如果没有补贴的政策,它还会往大容量去做吗?是不是容量还要降低?如果降低容量,能量密度能提升吗?如果能密度提升的话负极材料是不是要变?不是石墨的,会用硅碳的,C碳的,大会上有人提了技术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从整个发展的趋势来说,大家一定要考虑有补贴和没有补贴,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趋向,或者是什么样的产品趋向。无论是做基础研究的还是做产业化的,这个在里面要做一个很深入的探讨和考虑,中间也考虑到安全、循环、成本等等这一切,都要去考虑。


最后再做一个小广告,现在“中国制造2025”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每年要做一个类似于技术进展的报告,电池这一块是我来牵头做的,每都年想整理产业发展的热点和亮点,如果在座的各位觉得自己的产品或技术比较有特色,可以往我这儿提,我们可以组织专家讨论一下,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可以替你们做一个宣传。谢谢!


提问:我们现在是被政府的很多政策牵着走,科学家在写政策的时候,级别高到一定程度的,为什么要把能量密度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电池在用的时候安全性、寿命、能量密度都要综合考虑的,为什么非要把高能量密度做出来呢?


肖成伟:除了能量密度的指标之外,安全性、循环寿命也都提了,安全在这里面是第一位的。


刘兴江:产业和科研是两码事,最后还是听市场,市场说了算。


提问:做车的是关心充电的问题,我们做的可能是工程车,在非洲电网不好的地方,用新能源充电的时候,或者说对电网冲击,这种介入怎么做?对电网的冲击是什么样的状况?


廖伯彦: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前面这位同事问指标的问题,这个指标实际上是告诉你所有这些产品发展的方向应该是要支撑应用,包括快充的技术,也是为了要支撑市场上应用的关系,所以要开发这个,指标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指标不知道产品开发方向往哪走,指标不是说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而是说在很多市场的使用,在成本可以接受,在安全可靠性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可以往这个方向去发展。


快充的技术一般来讲,到5分钟、10分钟的技术把电池包充满,这是不容易的事情,里面牵涉的问题非常多,包括你刚刚讲的电网,供电跟平衡等等很多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案?是有的,但是我们现在还在评估中,什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还不清楚。但是有几个很有意思的想法现在一直在摸索,我们正在探索中,去了解到底有没有机会做这个事情。我可以跟你讲是肯定的,这个东西必须要走下去,不走下去的话,整个市场的需求会慢慢的递减。如果电池现在没有办法达到足够长的里程,充电技术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所以快充必然要做,问题是怎么做可行的快充方案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重型车更加困难,但是这个必须要解决,所以我们现在是在评估这个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可能还要到3-5年的时间才能非常清楚。


张正铭:下面请飞利浦的同学讲一讲。


嘉宾6:我其实一个月之前也换了工作,其实我负责的项目也不是很大。快充我觉得有一些解决方法的,很多大公司都在想比方说在充电桩整个系统当中怎么进行使用。因为我们知道电流是非常快速的通过,快充是在几分钟之内会充电,可能在充电的时候会一下子注入很多的能量。我们在很多不同的充电桩当中会有一些测试,要知道我们也会有一些储能方面的问题。可能大家已经看到一些在欧盟的发展新闻,可能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联盟其实是我们欧盟的一个产业联盟,包括一些材料供应商,西门子,探索材料,构建这个产业的方式,西门子也参与其中,能够帮助我们从最开始做起,创造可行的方案。因为我们是要做一些全新的方式去适合产业的发展,当然有电子化,智慧化的方式。


讲一个普通的故事,科研、研发都想要让这个工程进展更加顺利,我们当然也会涉及界面,材料怎么放在一起更好的工作,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进展,我们希望真正的去制造一个产品。如果刚开始看锂电池的研究,硬碳可以做到。我觉得只用碳不太可能,我们刚才也提到了这一点。NCA也是不太安全的,对于车而言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现在都是要去挑战每一个负极的材料,我们要考虑新的材料,锂离子可能会有沉积和质晶的问题,我们需要和这些做斗争。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一些结合,比方说金属方面的结合,或者是硅,结合起来锂板就会更加的顺。特别是做快充,确实是要有很多实验方法。充放电,可能我们现在可以做到,但是快速的充电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提问:我是来自整车厂的,我对电池原理这一块不是很了解,听了几天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想了解一下对于快充,如果温度控制的合适,大倍率的快充对电池的寿命到底有没有影响?第二个问题,燃料电池这一块,因为现在这一块也是逐渐热起来了,比如说加氢的速度会很快,加一次氢行驶的里程会更长。对整车厂来说,现在切入进去不知道时机是不是合适?还有国家在燃料电池这一块,产业链这一块发展的情况怎么样?这几天没有听到这方面的消息。谢谢!


刘兴江:在座的基本上是做锂电池的多。


张正铭:燃料电池,做氢气,燃料电池是30年一个轮回,在这转圈圈,转了多少圈不知道。但是燃料电池目前来说,这过去30年最大的进展是什么呢?用纯氢气,纯度越来越高,这样可以降低催化剂的含量,催化剂是什么东西呢?是白金和Ru,那两样东西是必须要用的,氢气很纯的时候,白金和Ru就会降低。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家公司,世界上有三家公司是做燃料电池的,power,FCELPLUG、纳斯达克。要强调一点,它的阴极还是用大量的白金,因为如果说是要做燃料电池,没有白金,阴极是对空气电击,对空气电击没有白金点不了。氢气出来了,比如说电解氢,很纯,很多其他的气不够纯,氢气够纯,压到缸管,整个缸对氢系非常敏感的,有一个小缺陷氢就钻出去了,是氢裂,对缸要求非常高。电动汽车可以充电,氢哪有地方充。


刘兴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成本问题,一是加氢的问题。现在有一些新的进展,什么时候能产业化不敢说。另外一个,我们可以用类似于纯生物质,以及汽柴油传统的化石原料都可以直接利用,当然这个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我觉得固态电池也好,氢燃料电池也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需要5-10年,但毕竟在提高能量密度和供能的便捷性上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方案。


张正铭:还有安全性的问题,氢有一个特点,和空气混合到一定程度以后它自己爆炸,不需要你点火的。还有氢的分布问题。


廖伯彦:其实我要讲的是燃料电池跟平常的电池,一般来讲一个是可充的,一个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燃料电池实际上不是跟可再充的电池对抗,主要是跟内燃机对抗。还要提供一个意见,整厂,最好的能量使用实际上是混合的,如果能够把混合的系统做好,不管是长里程的行驶,效能也会提高,燃料电池有它的愿景,但不是现在,以后做混合车可能就是取代内燃机。氢的使用有很大的问题,但如果能够往液态的能源走,氢还是有机会的。譬如说可以把一氧化碳跟氢做成液态的燃料电池,是有机会拿来做能源的使用,这个东西是有愿景。我同意张老师的意思,氢一般来讲直接用在燃料电池里面使用,不只是价钱的问题,催化剂的使用问题,还有很多周边设备支撑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电动车找到一个好处,跟电网直接挂钩的话,运输系统、交通系统现在跟能源的使用是可以结合的,如果再把氢分出去,整个周边设备的耗资是非常高的,很难再被市场接受。但取代内燃机是有机会的,如果用这个角度去看,我觉得是有发展的必要。


张正铭:20年前曾经有上千家的燃料电池企业,很多,到今天只有3家。什么原因,大家仔细想。


肖成伟:这点跟张博士观点不一样,中国至少在燃料电池这个角度来说,从目前来看至少会有几十家、上百家的企业来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还是有前途。不知道你是做乘用车还是商用车,你可以尝试一下,虽然现在做燃料电池投入的资金实力要比较大。


项勇:我补充提供一个信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一个陈韩松教授用液态做储氢技术,类似于油,但是燃点非常高,用这个东西可以把氢的储存密度接近液态氢的储存密度,就可以加氢的时候像加油一样去加,变成储油再进行加氢再进行循环,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对氢油直接使用,还是要把油变成力气再使用。对氢选择性结合,对氢有净化性的作用。这样的技术方向,未必他这个就是最终解决方案,但这个方向提供的是,过去在氢燃料电池发展过程中,美国在布什总统期间提氢经济,最大的是氢的储存、运输问题,把氢溶解在液体把这个技术突破了,可以带来一个新的方向,如果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武汉做了两个车的展示,这个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展示。


张正铭:谢谢,希望燃料电池能够成功。


嘉宾4:今天的主题是固态电池,我想就固态电池这一块再说句,比方说丰田的战略是做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通过这个大家也可以得到一些信息。按我们的理解,未来应该是一个共生共存的状态,随着车的智能化,自由驾驶化,也需要电力的驱动。对固态电池这一块,前面讲的都挺好,但是我认为未来不是说一定要一条道走到黑,不是说固态电池不把这个问题跟刘兴江老师有很深的探讨,也做了模拟实验的工作。未来在电池上应该是都和复合的体系,比如说锂离子电池,三元不会说用纯的523或811或NCA,固态电池也有可能几种正极复合,电解质也是复合的状态,有机的无机的复合,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复合,没有一个体系是包打天下的。现在说硅碳没法用,纯的硅没法用,用硅碳的组合就有法用,用碳或锂的材料,或者是碳跟其他的材料,在碳的基础上把容量提升,但是对整个电池材料体系有能量密度的提升,安全的提升,甚至对成本可控,我觉得这还是有希望的。关键一点,如果大家选中了这个方向,重要一点还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嘉宾6:许老师说的很对,这是逐步的发展路线。前面听张老师说每个有一个500的,肯定是用纯锂金属,如果用现在的811或523做到500是所有的材料,包括隔膜,包括锂金属的厚度应该是非常薄才有可能。这样的话,我有一点疑问的是,刚刚许老师说的,可能是复合锂金属,锂金属本身的问题,锂金属膨胀,用3D激流体压,用其他的技术改进把这个问题改进了,但一旦把这个考虑进来,它的能量密度理论上都有可能做不到,这个问题该怎么解?


嘉宾8:很多人谈到固态电池,每个人都试图要实现300瓦时/公斤,也许更高的密度,也许5-10年会实现这样的目标。但是谈到规划来说,我聚焦在汽车行业在2020年我们会有新的机会来使用锂电池,无人驾驶汽车在2020年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是共享汽车,我们会有电动汽车。作为电动汽车,我们有很多的应用场景,作为电池来说,如果我们和主机厂进行合作,跟电池长进行合作,在多个领域有机会扩展我们的应用场景。总之,有很多研究者、工程师试图探索能源密度、安全和里程问题。这是锂离子产业要考虑的问题,在2025年锂电池的市场会比半导体的市场规模要更大。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个趋势,也会看到一些挑战。现在我们谈到下一代的前沿技术,在我的案例当中,现在商业化的技术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有着非常好的供应链,以及非常好的竞争产品。所以我觉得锂离子电池产业将会变得越来越大。


张正铭:锂离子的厂商,他是一位梦想家。


嘉宾1:我是来自比亚迪上海工程,我们上海主要是负责公司双模车电池的开发,秦、唐、宋的电芯和pack在我们那边开发。我们是负责300瓦时/公斤以下的体系,固态电解质深圳有一个研究院在做。我跟它们也有一些互动,我们的方向终极目标是用富金属锂,中间有过渡的方案,怎么解决界面的问题,怎么解决离子电导率的问题,我们有五六个组在做。同时针对高电压的结晶石的体系也有两个组做,为300瓦时/公斤以后做铺垫。


提问:有一个做电池的工厂,搞汽车的人来访问他们,问他们有什么新电池?搞汽车的人一听说你们还继续是锂离子电池,他说2020年就要全固态电池了,就好象给你一个感觉,如果说固态电池能够出来的话,它能够取代锂离子电池,而且是很快,这个话我觉得是缺乏根据。不管怎么说,许教授今天提到他们已经在试图实现porous carbon和硫化物的全固态的做电池,正在做这个工作。看不出来2020年就能大生产,如果做示范有可能,大生产不太可能。新技术的诞生是不是一定要取代原来的技术,这值得认真的思考。就像我们现在讲的,我们坐在这里讨论锂离子电池前途的问题,可是大家都知道,铅酸电池一百多年的历史经久不衰。而且,这两年的市场统计来看,铅酸电池还在上升阶段,铅酸电池首先便宜,接近百分之百全回收,我们锂电池现在还离的远。而且刚刚听到肖成伟说,他是负责电动车电池部分的,那么开放低速电动车,很可能铅酸电池有更大的增长。包括电动自行车,现在锂离子电池能不能占到20%?一年有三千辆的电动自行车,10%肯定到了,20%是不是到了还提一个问号。我觉得我们在座的大部分搞锂离子电池的,还应该有信心往前走。往前走当然要回答一个问题,300瓦时/公斤,报告已经基本达到这个目标,但不是产业化的问题,还需要努力,解决安全相关的问题。但是生产技术的基础都是原来的,不会有大的完全颠覆性的变化,是不是能走到400瓦时/公斤不好说。会上有一个人提了一个报告预见可以做到400瓦时/公斤,我们拭目以待。


然后我们谈到最有希望的,讲到全固态,还有燃料电池。前两天去参加储能会的时候,就去想听听燃料电池,因为是轻储能,看看怎么样。2008年奥运会我们有三辆奔驰做的车用的是燃料电池,奥运会以前在试运行当中就已经不行了,说北京的天气污染太厉害,可能催化剂就中毒了不运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关心实际运行。我们现在车子已经大量在用锂离子的,燃料电池车数量也在跑,据他们说,最多的跑了两三万公里,我不知道他怎么跑的,两三万公里的数据我们也要观察。


但是有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提出来了,燃料电池可能将来做成征程,燃料电池是供电的,给电池充电,这个概念要有的话,锂离子电池跟燃料电池在车里面同等的重要。


张正铭:你说的这个事早就有人在做了。我们跟特斯拉拿了一个电池在那儿玩,我们都信以为真了,结果把电池一打开,那么大一块电池,里面80%的体积是一块锂离子电池,有一小块的所谓的燃料电池,产生电流不到一个毫安一厘米平方,是胡扯淡。


提问:我本来想问飞利浦,杀伏特(谐音)在法国公司用金属锂的电池运行的情况怎么评估的。总的来讲,肯定说它的性能还不如现在的锂离子,所以还需要继续努力。锂硫今天早上的报告已经很清楚了,寿命问题是大问题,跑车肯定有寿命问题,再一个是体积比能量很低。建议行业协会做一件事,两个五年计划,到2025年,“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池制造2025”,我们要出一批品牌,我们怎么推进品牌计划,通过这个品牌,通过实际的评价怎么推动品牌不仅在国内站住脚,在国外也站住脚。而且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对创新的评价要提出自己每年的年度报告,特别是有忽悠的东西也要给大家讲一讲,也要提醒大家注意。


提问:我来自河南郑州一所高校,从2003年做锂离子电池,一直在做,而且我们也有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方向。今天听大家所说的,朝着中国电池制造2025努力。今天见到一些做材料的学生,包括电池制造的学生,还有后期做pack的学生。我们现在离“中国制造2025”有多远的距离,从主材、辅材、工艺、设备、日常管理,距离日韩或世界顶级的企业,或者说这些产品,到底有多大的距离?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化,还有哪些是我们需要攻克的?


张正铭:比如说涂布机,涂布正负1%,能达到1.33%吗?说话的时候都可以说1%,1.33%门都没有。


提问:我是来自车厂的,今天大多数说不看好固态电池,从车厂的角度来说,能量密度不断的提高,如果不发展固态电池,未来锂电池怎么发展?未来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长寿命的电池路线怎么走。


刘兴江:在中国做事是政府主导,包括太阳电池补贴,锂电池补贴,政府主导的方向机会比较多,在初期肯定是大发展,但最后肯定是市场说了算。所以,无论车厂也好,还是电车制造商也好,要考虑将来市场竞争会是什么状态。


另外,至于选哪个方向作为新的电池体系,我觉得今天的创新也好,或者是颠覆性技术也好,发展会比较快。锂离子肯定会长期存在,但是它肯定也不是唯一的技术。那么将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在这种场合我们不太好说。我觉得有些新技术会出来,但是一定要考虑它的理论可行性,学校老师要讲理论的可信性;第二,要讲技术可行性,是不是可以实现;第三,成本,将来这个采用的体系,成本市场能接受。这三个要考虑不到,做这个体系就失败。但我还是觉得中国今天有这个技术,锂离子本身的发展,以及后期的技术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我们应该怀揣着这个梦想。


张正铭:会开到今天很不错,虽然说最后大家都坚持下来了,我感到非常高兴,有我们这批人存在,刚才说的坚持,坚持,我们做科研的也要坚持。有一点要强调的,坚持要有条件的,科学实验是数据,没有数据不要空谈,任何东西靠数据,尤其是我们做实用科学的。CIBF将近有1500人参加了我们的会,我们的会我认为是做的非常成功。汪总是CIBF的创始人,每次会议他在幕后做很多事情,给汪总掌声。刚才刘总也讲了,锂离子电池行业,我们今后的几十年过程中还会不断的发展,发展的越来越快,希望我们在这个行业大家都做点贡献,扎扎实实的做贡献,最重要的一点,扎扎实实的做贡献,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谢谢你们都能够坚持到今天,当然也谢谢我们组委会刘兴江主席,杨晓青,李国华,还有很多幕后的英雄。两年以后再见!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