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孙春文研究员课题组,韩军兴副研究员等人基于金属一有机框架材料(MOF)包覆和高温裂解技术成功制备了单原子Fe基催化剂。
详细>>>
-
常检测的电压和温度均不太适合用于电池热失控预警。热失控预警往往使用多种传感器,可综合考虑系统设计和传感器的优缺点选用两三种传感器进行布置。
详细>>>
-
内短路是动力电池安全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当前电池企业多采用针刺手段触发内短路考察电池安全,但针刺实验重复性差,因此亟需开发可控、重复性好的内短路研究方法。
详细>>>
-
文中谈论了如负极能量密度,电压滞后,非活性电池组分的质量和负极/正极质量比等指标,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能够作为指导原则,让实验室电池技术更加实用化,对工...
详细>>>
-
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研究人员研发出一项新型电动汽车技术,该技术结合了电池和氢能,能量密度非常高,只需要快速补充电池液就可让乘用车续航里程达到5000...
详细>>>
-
本文中的电池组装方法可以与Marks等人提出的电极制造方法相结合,用于完整地评估电池材料的实际性能。
详细>>>
-
下面围绕“管理”二字,对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基本职能及运行机制予以介绍,普及这个方面的科学知识。
详细>>>
-
涂布工艺中,极片边缘出现的这种厚度突增的形貌被称为“厚边”现象。这种厚边现象是不期望出现的,并会对电池的工艺过程和电池性能和一致性产生问题。
详细>>>
-
一般我们认为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极限为350Wh/kg,要获得更高能量密度就需要采用新体系,在众多的新体系中金属-硫电池凭借着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详细>>>
-
小容量电池多并还是大容量电池少并是电动汽车系统设计中需要面临的实际选择。如BMW i3和Mitsubishi iMiEV选择的是大容量电池少并的方案,而Tesla Model S、VW e-Golf和Ni...
详细>>>
-
锂电粘结剂PVDF介绍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详细>>>
-
电池包含四大主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每一大主材都有安全方面的一些考量和设计。目前常用的电解液是有机溶剂体系,这也是锂离子电池容易起火爆炸的一大...
详细>>>
-
2019年2月14日,国家工信部官网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9年第1批)》,此次通过审批的有48家企业的106款车型,其中入选目录的乘用车有54款,客车有...
详细>>>
-
锂离子电池富镍层状正极材料因可逆容量高、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下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然而该材料还存在界面稳定性差、二次颗粒内部结构衰退等问题。
详细>>>
-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98GWh,同比增长290.94%,增长幅度较大。
详细>>>
-
NCM高能量密度电池目前有两种实践方式,其一是简单粗暴直接上NCM811,其一是使用NCM523或NCM622走高电压路线。
详细>>>
-
最小的颗粒(直径仅为30亿分之一米)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表现出最佳的长期稳定性。这克服了在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硅的限制。这一发现可能导致新一代电池的容量是目前锂离子电池...
详细>>>
-
新型的双极板选用了导电聚合物,具备极薄的物理特性,相较于传统接线的传统电池电芯而言能够节省大量的材料用量。此外,这种材料具备很强的抗腐蚀性和可塑性,同时还能通...
详细>>>
-
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持续提高,传统的LCO材料已经逐渐被三元材料所取代,近年来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单晶三元材料的应用也已经提上日程。
详细>>>
-
丰田除了在汽车领域享誉全球,在固态电池领域也是有行业中的佼佼者。丰田在拥有庞大的电池研发团队,其中Takao Inoue和Kazuhiko Mukai两位老哥则专注于利用DSC或ARC研究...
详细>>>
<<
1
2
3
4
5
6
7
8
9
10
>>